活動消息

News

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發展心路歷程及未來展望

台灣新聞雲記者藍孟慧分享報導

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發展心路歷程及未來展望

台灣新聞雲記者藍孟慧分享報導


2024 8 12 日下午,記者偶然經過位於關西的桐花芽蔬食咖啡廚房,想 進去用餐,但廚師表示暫停營業。記者在大門外觀望環境時,發現裡面有一小群 人熱情地向我揮手打招呼。於是,我決定進入並採訪了剛好在該中心現場的邱滿艷董事、周主任、彭主任及公關組的張淑珍和黃多加。 據悉,該咖啡廚房隸屬於財團法人天主教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,由根山居成

立於民國 100 年,而磊質庇護工坊則於民國 102 年成立。基金會長期致力於身心 障礙者的教育與就業。由於邱滿艷董事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) 及彭主任有既定安排,先行離開,但她誠意安排在 8 28 日接受專訪。當場訪 談中,三位受訪者分享了基金會過去 20 多年來的努力與挑戰,並探討了未來可 能的發展方向及所需的協助。

記者接著問到: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自成立以來,在這 20 多年的歷程中, 基金會一定遇到了許多挑戰。基金會周主任表示:「我們的目標是幫助這些孩子 自立自強,從接受教育到進入職場,我們一路陪伴。」然而,在推動這項工作時, 他提到,由於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認知有限,這些孩子在就業市場上經常受到不 公平的對待。「我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企業溝通,努力為這些孩子爭取一個公 平的機會。」

當記者問到周主任的個人心路歷程時,他透露自己是環境工程專業出身,年輕時從台南、高雄北上,面對客家村及泰雅族部落語言可以克服,也適應了新竹 風大的氣候問題,最終因為天主的引導留在了這裡。他感慨道:「基金會面臨了許 多艱辛。我們選擇在偏郊的環境設立身障機構,以適合身心障礙夥伴靜養,有助 於穩定情緒和生活起居。然而,這裡的工作型態讓年輕人難以適應,因此招募工 作一直是個難題。」儘管他們嘗試了各種招募方式,但由於工作內容涉及生活輔 導,包括幫助指導服務的對象學員洗澡等,且現今年輕人更傾向於從事網紅或線 上工作,招募困難重重。

公關張淑珍代表補充道:「每個學員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,他們經 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。我們作為支持者,有時也會感到無力。」然而,這些 挑戰並未削弱基金會的決心。相反,正是這些困難,激勵了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在 這條路上。」她還分享了在基金會工作的經驗,強調身心障礙者的培育不僅僅是 技能的訓練,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成長。「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常缺乏自信, 我們的責任就是用愛及專業幫助他們重拾自信,讓他們相信自己也能在社會上有 所作為。」此外,她指出,身心障礙者的就業問題不僅僅是企業的責任,社會大 眾也應該共同關注與支持。

在帶領記者參觀環境時 ,我們還觀看了天主堂、工藝教室、健康後森林步道等 設施。

當經過目前尚未開放的鳥園時,我靈機一動,建議將其改造成身心障礙寵物身心 療養自然館,黃多加聽後也非常贊同。

在參觀過程中,幽默的黃多加提到,每位身心障礙的年輕人或者成年人,其實內 心就像一顆赤子之心。她分享了一則故事:他們曾參加一個慈善會義賣親製貝果 的活動,當場有客人問她們輔導的學生:「貝果好吃嗎?」這位學生天真地看著 客戶,直接回答:「不好吃,因為我們的輔導都不願意吃。」這讓在旁的輔導員 冒了一身冷汗。其實,輔導員是為了留給客人吃才沒動,但這群天使直觀且天真 的分享,令人莞爾一笑。(其實貝果很好吃,在邱董事和其他夥伴的熱情邀請下, 我帶了兩個回程吃,確實美味。)

展望未來,基金會計劃進一步拓展服務範疇,為更多無論是先天或後天造成 的身心障礙者提供幫助。基金會周主任表示,他們正在考慮引入更多專業人士, 如心理學家和職業輔導員,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。「我們希望能夠與政府、企業 和社會各界攜手合作,共同為這些孩子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。」

最後,三位受訪者一致表示,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工作任重而道遠,但他們對 未來充滿信心。他們呼籲社會各界給予更多支持與理解,讓這些孩子們在未來的 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。

在即將離開由根山居前,行銷組的黃多加與我共勉道:「只要有心,一塊錢就可 以做善事。人越少想自己就越快樂。」這句話出自葉由根神父的語錄,深刻地反 映了基金會的精神。

 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